sub-banner
半岛彩票·雪域欢歌70载·西藏启航新时代丨从“家家烧牛粪”到“绿电出高原”——70年西藏能源变革 发布日期:2024-11-26 06:52:44 来源:半岛彩票官方网站
公司新闻

半岛彩票

  盛夏时节,正值牛羊育肥季,草原上牛粪随处可见,而背着箩筐捡牛粪的场景日渐减少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特别是近年来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的实施,西藏农牧民用能方式逐渐多元化、清洁化。

  清洁化不仅体现在群众用能方式上,也体现在能源发展上。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,从极度缺电到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,从产能方式单一到水能、风能、太阳能、地热能发电“齐上阵”,西藏为国家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贡献着“雪域力量”,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随之不断改善。

  和平解放前,西藏仅有一座小电站,供少数上层贵族享用。和平解放初期,西藏电力发展也相对滞后。和平解放70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群众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增大,西藏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,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。西藏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底,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3万千瓦,清洁能源已达到发电装机容量的89.09%。

  “电站有个可容纳10万度电的储能库,主电网线路负荷过重时,电能就会进入储能库;主电网线路负荷不足时,电站就会加大电量输出,这样可保证用户稳定用电。”山东水发集团项目负责人罗宏高说,这里年光照时间达3300多个小时,是光伏发电的“黄金地带”。

  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,降低了老百姓对牛粪、薪柴等传统能源的依赖,助力农牧区生产生活迈向电气化。

  对于过去捡牛粪当燃料的日子,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达那乡空朗村44岁的村民强巴记忆犹新。每天天微亮,村民就出发上山寻找牛粪,有时还会因为牛粪而争吵,而现在村民只在冬天取暖时烧些牛粪。

  小小牛粪甚至一度是财富的象征。拉萨市尼木县麻江乡达琼村60岁村民仁青说,过去谁家墙上糊的牛粪多、谁家牛粪饼多,就代表着谁家牛多,也就意味着有钱。

  而如今随着电力普及,电器数量和质量成为村民富裕程度的新标识之一。走进山南市加查县安绕镇扎雪村松嘎家,窗明几净的房子里,冰柜、电暖气一应俱全。松嘎说,小时候家里买肉都不敢买多了,够吃一两天就行,买多了无法保鲜。现在牛羊肉放冰柜里,随时都能吃上。

  江当现代生态产业示范园内的“光伏+储能”电站(2021年7月1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刘洪明 摄

  随着用能清洁化,生态环境也得到更好保护。“现在捡牛粪的少了,牛粪成了草木生长的肥料,森林草场生长茂盛,野生动物明显增加。”松嘎说。

  稳定的电源保障也改变着高原群众的生产,带来更多致富渠道。在山南市克松社区平措粉丝加工合作社生产车间,各种设备稳定运转着。“从磨面到成型、晾晒、冻干,再到最后的包装,全是流水线生产。”平措粉丝加工合作社理事长扎西说,自2016年启用电气化设备后,粉丝的日产量从100公斤提高到1000多公斤。

  “10多名固定员工每人月收入3500元左右,零工150元一天,入股群众年底能分红三四万元。”扎西说。

  盛夏时节,走近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藏木水电站,这里水量丰沛,蓝天白云、漫山青松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中。

  尼木县麻江乡达琼村60岁村民仁青回忆曾经捡牛粪、用煤油灯的生活(2021年7月14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刘洪明 摄

  藏木水电站是雅江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,首台机组于2014年投产发电,6台机组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;加查水电站、大古水电站分别于2020年、2021年实现首台机组投产发电。

  三座电站是西藏电力发展的一个缩影。1960年,拉萨纳金电站第一次向拉萨正式送电,1965年自治区成立之时,电站6台机组全部竣工。纳金电站建成发电,彻底结束了拉萨部分人民用松明子和酥油灯照明的历史。

  西藏电网也先后经历了1985年首条110千伏输电线年代末拉萨与山南电网率先联网;21世纪初藏中电网基本形成;2020年,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建成投运,西藏实现主电网全区覆盖……

  进入新时期,西藏绿电在点亮雪域高原的同时,借助“西电东送”走出高原。数据显示:2015年至2020年底,西藏累计外送清洁电力65亿千瓦时,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,正把高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。按照规划,2025年西藏水电已建和在建装机容量将突破1500万千瓦,光伏太阳能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。

  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伍达表示,在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、碳中和的背景下,西藏迎来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,这对促进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、有效保护原生植被意义重大。